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发布

发表于2016-09-26 分类:健康 来源:品牌资讯网

QQ截图20160924095322.jpg

  9月22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市政府名义发布。9月23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QQ截图20160924095359.jpg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谈及《规划》编制的背景,闫傲霜介绍,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责任,这既是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9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聚焦突破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难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措施等四项要求。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起草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并于9月1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

   QQ截图20160924095448.jpg

 

  《总体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到203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坚实的基础。一是高端创新要素不断聚集。截至2015年底,在京两院院士766人,约占全国的1/2。 各类科研院所400多家,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家,分别约占全国的1/3和1/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约占全国的1/6。 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800家,管理资金总量约1.6万亿元人民币。 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5%,位居全球领先水平。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地区单位承接了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涌现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核电技术、碳基集成电路、遗传诊断技术、三维感知技术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6个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基地)开始运行。截至2015年底,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1.3件。“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0%,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

  三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创造了全市45.2%的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1820.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1%,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 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 “十二五”时期,针对“大城市病”治理难题,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推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累计分别下降24.5%和20.2%。

  四是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等重大改革措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突破了一系列机制障碍,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实施“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涌现出一批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式发展新业态。率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网融合试点、电子商务试点。 诞生了一批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创业孵化服务新兴业态初步显现。

  五是辐射引领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452.6亿元,占全国的35.1%,其中70%以上的技术辐射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地区,持续推动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建设稳步推进。与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370余家。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和中意创新合作周等系列活动,品牌效应明显提高。

   QQ截图20160924095514.jpg

 

  闫傲霜表示,《规划》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国务院《总体方案》的具体体现。闫傲霜介绍了《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是15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之一,由市科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编制。过程中历经理论研究、广泛调研、集中起草、征求意见四个阶段。

  在编制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下两个“注重”: 一是注重专业化研究。从2014年初启动预研,组织开展了31项战略专题研究,充分利用首都专家及智库资源,在民生、产业等多个专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梳理总结硅谷等11个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发展模式,赴长三角、珠三角、津冀等地调研。

  二是注重全社会参与。加强与科技部等中央部门对接,邀请各行业领域、研究机构、产业联盟、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40余市属部门、16区等300余人召开专题研讨会37次。发动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在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民意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吸纳民意。

  闫傲霜介绍,《规划》编制的主要考虑,一是把握好几个关系。把握好国家战略和北京需求、国际前沿和北京优势、长远目标和五年突破、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的“四个结合”。做好与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划、以及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的相互衔接与支撑。特别是注重与国务院发布的《总体方案》中“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衔接,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指标。对《总体方案》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进行了细化和落地。

  二是注重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规划》的前瞻性,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勇攀高峰。聚焦未来五年北京有基础、可突破的重点方向,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工作给予明确指导。充分考虑任务设置的可行性,使政府科技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政府和社会创新主体在《规划》中找到位置、明确方向,并可依据《规划》形成年度工作计划和细分领域专项。

   QQ截图20160924095553.jpg

 

  闫傲霜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六个章节。 第一部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创新事业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第二部分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是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和深化改革四个维度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功能定位。以《总体方案》为指导,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全面创新改革为主线,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更加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服务全国和国际开放合作,更加注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规划》强化原始创新对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北京。积极配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加快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首都科技资源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北京建设。 继续深化与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委会商合作,全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院市合作机制,积极配合“率先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卓越创新中心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明确定位和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和纳米科学等大科学计划。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

  《规划》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结合。《规划》提出要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实施首都蓝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五大民生科技行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全民共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先导与优势材料、数字化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引领“高精尖”经济发展。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以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深化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为抓手,加快推进高端农业创新发展。制定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努力将2022北京冬奥会办成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成为展示我国高新技术和创新实力的窗口和舞台。

  《规划》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十三五”时期,北京将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三大科技城”和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四个高端产业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推进各区差异化发展。首都自主创新中心区(城六区)重点推进基础科学、战略前沿高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首都高端引领型产业承载区(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首都绿色创新发展区(山区)重点实现旅游休闲、绿色能源等低碳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促进政策、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政策统筹集成。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分工合理的京津冀创新发展格局。建立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三大机制;构建创新资源、创新攻关、创新成果三类平台;开展先行先试政策推广、产业转移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等若干试点。促进区域资源成果共享,服务全国创新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涉及的省区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实施创新资源成果共享工程,全面推广“一站一台”合作模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智引技和引资并举,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规划》以全面创新改革为主线。“十三五”时期, 北京将打造中关村制度创新升级版,在用足用好现有试点政策的基础上,系统推进新一轮试点改革,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全球创新人才港。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加快推动政府创新治理现代化,强化科技创新法制保障,完善政府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

  闫傲霜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QQ截图20160924095629.jpg

 

  闫傲霜还介绍了“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工作的亮点。“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均实现翻番。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0年的157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52.6亿元;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73万件、3.35万件增加到15.63万件、9.4万件; 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从912.9亿元增加到1820.6亿元; 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从1.59万亿元增加到4.07万亿元。

  “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北京地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比超过30%;1000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还多。 创新创业激发新活力,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累计超过3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数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上市企业总数达28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763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辐射带动呈现新局面,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6.3%,占全国总量的35.1%,其中70%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这些都应该能够表明北京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亮点。

  内容来源:千龙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内容编辑: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



回到顶部